长阳南曲,在 20 世纪 60 年代被地方文化部门发掘、整理之前被称为“南曲”或“丝弦”。 作为湖北说唱艺术中一种较为古老的曲种,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不仅先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随后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阳南曲流传于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及宜昌等地,其中以长阳资丘镇最为盛行,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唱腔分“南曲”与“北调”两类。“南曲”是长阳南曲的主要腔类,“北调”仅存“寄生”一支曲牌。传统的南曲以休闲、自娱为主,演唱形式为坐唱。民间有“竹林七贤”等琴社组织。演唱时,不化妆、无表演,演唱者自弹三弦伴奏。建国后,长阳南曲增加了乐队及表演,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形式。
长阳南曲是非常古老的曲种,因为它的词曲丰富,旋律优美动听,所以被人们誉为"清雅的山花"。关于长阳南曲的起源,老艺人都不得而知。南曲在长阳县的历史可追溯多久呢?渔峡口南曲艺人黄传珍回忆自己的学艺史时说:“我跟随父亲黄德煌学唱南曲,听父亲说,他是从资丘杨家桥向大毕为师的,而向大毕又是在资丘找龚复让学的。我现在用的这把三弦是向大毕做的,己有一百三十年了。”艺人们说:“龚复让是长阳人,他做生意,琴棋书画口口精,田世雍在世时,他来资丘镇常落他家。龚复让没有当过官,一把三弦到处游,象是闲人隐士,他常常往返沙宜一带,最后死在何方也不清楚。”
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地方曲艺的长阳南曲,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并且长阳南曲是民族音乐相融合的艺术结合,不仅让我们感受它的柔美与温婉,而且让人们体味到音乐之美,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长阳南曲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其蕴含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层面,它是以“雅”为中心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唱词文雅、曲韵优报带有明显的人文加工和汉文化的痕迹,其核心价值集中表现在儒、道等正统的文化方面。
老一辈南曲艺人总结出南曲“歌词清丽、湿婉抒情、自弹自唱”的三大特点,并称它为“室内雅乐”。南曲又分为“南腔”和“北调”两大类。南曲的曲调十分柔美,韵律悠长。特别是“北调”一类,舒缓的节奏、悠长的韵腔、缠绵俳侧的腔情沁人心扉,让人回味无穷。
南曲艺人们一般都能自弹自唱,少数是“半边把式”即单方面善于乐器弹奏或者演唱者主要是坐唱的形式,可以一人自弹自唱,也可以多人自弹自唱,或者是某一个单一的人为其使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其余的人使用不同的拨弦乐器,按照曲目的内容来变换表演的形式。
长阳南曲的声腔主要以本嗓居多,依据曲段曲风偶尔也用假嗓和边嗓,深沉自然的呼吸,松弛但不松懈的演唱状态,声在气上走,情在声中行,音色自然质朴纯美。不同曲牌的声腔依据声音需要来调整共鸣腔体,丰富润腔技巧,依据方言语调来体现和突出曲牌内容的地方特色。原始纯朴、自然松弛是长阳南曲声腔追求的美好歌唱状态,是在自由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解放和美化声音。对于长阳南曲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土家族自觉的意识行为,长阳南曲古老的曲艺音乐文化形态是土家族文化历史源根的真实反映,保护与传承是土家人为后世子孙留下的文化宝贵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指导意义长阳南曲在土家族扎根开花,是土汉文化艺术交融的结晶,因文辞内涵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历史积淀悠久,故有“丝弦雅乐”之称。长阳南曲是土家族人的镜子,是大众的心声,是中华曲艺坛上一株鲜艳的奇花。勤劳善良的长阳土家人,以融合发展的手法,为子子孙孙,为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留下了这束古香土色的山花,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