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傩戏,又称傩堂戏,是以酬神祭祖、驱灾还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民俗仪式。土家族傩戏源于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是巫术和图腾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早期,傩文化只是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逐渐向边远地区转移并在那里得到保存和传承,而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则是傩文化留存的主要地区。傩文化在宋元时期传入武陵山区以后,于明清时期发展兴盛并流传至今。傩面具是傩戏演出时艺人们佩戴的面具,是傩仪式中神的化身,是沟通人类世界和鬼神世界的载体。武陵山区土家族民间艺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精准的技艺,塑造出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凸显出震撼人心灵的视觉张力。
土家族傩戏面具,又叫“脸壳”或“脸子”,面具的正面与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相似,背面根据人的面部结构进行凹凸处理,然后将眼部位置凿穿,耳部套上麻绳,便于表演者佩戴并在表演过程中进行观察,傩戏面具一般要大于艺人的面部,这样可以强化特征,突出性格,有利于表演。
土家族傩戏面具的造型主要参考了流传的唱本和民间传说中对角色的描述,以及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具体的形象皆存于艺人的心脑中,一般没有文本资料可供借鉴。在角色配置上,大体可以分为正反、男女、老少等相对应的“二元”类型,极度夸张是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何种人物,其面部表情都是最大程度的刻画,着意表现一种稚拙、质朴、明快、简练、生动而又诡秘的视觉形象。不过,土家族傩戏面具造型虽然极度夸张,却并不失具体形象,一般都在具体的形象中注入富有装饰性的抽象因素,如纹饰化的装饰、对比对称法的运用等,从而形成一种极具神韵的象征性的美感。
土家族傩戏面具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威严象征的面具,如开山蛮将、二郎神等。这类面具主要体现对神灵、英雄的崇拜。在土家傩戏中,开山是山神,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化身,属于驱邪镇妖、追回人类魂魄的正神;而二郎神是土家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他又分为文二郎和武二郎。开山神面具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其怒目圆睁并长有长长的红色獠牙;二郎神最明显的特点是有三只眼睛,整个形象勇猛无比,常被土家人用来镇宅驱邪。威武、凶悍是这类面具最主要的特征。第二类是幽默滑稽而又和善的面具,如笑和尚、歪嘴傩傩、秦僮等。这类面具要么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要么斜眼、歪嘴,面相极为可笑。这种形象代表着土家人向善的价值取向,也是土家民间美术重要的审美范畴。此类面具在制作手法上主要倾向抓住表情的神似而打破形的束缚。第三类是具有神秘的怪诞美感的面具,如牛精、懒僮、阴阳人等。这类面具造型怪异,近乎狰狞和恐怖,这一审美特征会给观众构成强大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悬念。土家族傩戏面具通过自身造型所表现出来的美感象征,是与土家族人民的价值观念、认知系统密切相关的。它反映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表现出这个民族强烈的宗教信仰。
木质傩戏面具的制作工艺简要概述:选材、取材、上面用笔勾画脸谱的轮廓,然后依形凿之、挖瓢、雕刻、打磨、绘制、添加配饰。
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载体与神性的象征,“傩文化”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傩戏”与“傩文化”中,面具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是面具所描绘的神灵载体和象征。傩戏表演中,表演者头戴面具,通过面具与神灵进行沟通。从根本上来讲,傩戏面具和见于各类佛教寺院和道观的神像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都是作为神灵的载体,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土家族人民制作傩戏面具,从宗教礼仪和民俗心理出发,表现的是一种对神明的敬畏与虔敬之心。但是相对于静态的处于寺庙和石窟的造像来说,傩戏面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人戴在头上与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合,并通过动态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对造像文化的补充,形式具有独特性,在各类宗教文化中并不普遍。
贵州铜仁土家族傩戏面具是傩堂戏的载体,先有傩堂戏,再有傩面具。贵州铜仁土家族傩堂戏面具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一颗独特的明珠,正因为有这一颗明珠,所以贵州的民俗文化才会显得如此的耀眼夺目。而贵州铜仁土家族傩戏面具它一身聚集了土家族民众的风情信仰与造型观念,它作为贵州民俗的一各枝丫,它开出来的花是凝聚了土家族人民的信仰,结出来的果是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谐、社会安定的景象。土家族傩戏面具作为土家族人民审美文化意识凝固而成的物质形象和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内容表达,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活动中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