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富代表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土家祖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摆手舞陪伴着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们,丰富着当地土家人的文化生活,体现着当地土家人朴素的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是土家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空间是土家族非遗资源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土家文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外化,是增强土家民族认同的重要象征,也是促进土家民族稳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土家族摆手舞是以摆手舞文化为核心的展现土家民族文化的时空形态,摆手舞的起源、发展和变革无不牵动着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和变迁。土语中摆手舞叫“舍巴巴”或“舍巴日”,汉语称“玩摆手”,因以摆手动作为主,故现称摆手舞,有“东方迪斯科”的美誉。摆手舞主要流传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和沅水流域,以酉水流域居多。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缺乏文字的记载,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就有待考证。关于摆手舞的起源传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摆手舞源于巴渝舞,是巴渝舞的一种衍化形式、摆手舞源于战争、摆手舞源于兴趣,据说土家族人民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族人民自娱 自乐的精神文化产物
土家族的摆手舞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大摆手舞”规模气象宏大,参与人数多,主要以祭祀祖先八部大王为主,整个活动充满着浓厚的祖先祭拜和生活生产气息,每三年一祭。“小摆手舞”参与人数少,规模小,表演内容多以农事活动为主,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家畜兴旺,主要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以及各地的土王,每一年一祭。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挖掘和整理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遗产,对土家族摆手舞在当代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遭受过多次的打压和破坏,近乎失传。重新被挖掘的摆手舞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摆手舞了,而是一种改变后的现代摆手舞。复兴后的现代摆手舞不再像传统摆手舞那样履行传统使命,在祭祀活动中敬拜祖先、缅怀先人,而是成为土家族的文化名片,在民族识别、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任何的创新离不开传统,任何时代的文化,同样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土家族摆手舞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代的专业性教材更好地面向未来。从土家族的发展可以看出 :摆手舞在历史上曾受多次打压,以致失传。改土归流时期因人为的破坏与禁止,呈衰落之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才被挖掘,整理出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趋势的加强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摆手舞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交锋的新时代下,生存状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摆手舞艺术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更迭中也不断地向前演变与发展。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与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代代延续的产物。摆手舞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专业性教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其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新传承路径,我们应发挥社会主义舞蹈文艺的历史使命,为摆手舞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