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获得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2006年,由湘西龙山县牵头申报的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 -6。土家织锦在土家语中称西兰卡普,汉语称“土花布”、“土花铺盖”或“打花铺盖”,是土家族古老的手工,它以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纹样粗犷朴实、图案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特色著称。从龙山县境内出土文物来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土家先人就掌握了土布的织造技术。土家族织锦工艺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土家织锦的二百多种传统图案和花纹是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时代文化积淀的独特表现方式,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创造力,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见证意义。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整个民族工艺文化中占主要地位,对见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独特的价值。
       织锦在我国古代指用多色丝线织出各色花纹的丝织物。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作如下解释“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字从金帛”。锦的出现很早,织锦是在织布机上通过经线和纬线相交而织成,当织布机上的不同色彩的纬线通过挑刀穿梭在经线之间的同时,美丽的图案就已经形成。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妇女的传统手工挑织的工艺品,主要是土花被面。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织的一手好布,她用灵巧的双手织遍了土家山寨的鲜花美景,为了织出“寅时开花卯时谢”的白果花,她夜夜守候在白果树下等待白果开花。西兰的嫂子诬其与人私约,西兰的父亲盛怒之下,用拐杖打死了西兰,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姑娘,把土家族织锦命名为西兰卡普一土花铺盖。

       湖南湘西是土家织锦的主要出产地区,“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西兰卡普的编织工艺是以棉纱为经线、以丝线为纬线,首先要把理好的经线放在腰机上拉直,用挑刀把彩色丝棉线按图案要求挑入彩线,按图案需要剪断纬线后再进行挑制,用反面挑织形成。
       土家织锦纹样十分丰富,图案在题材的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兰卡普的图案涉及土家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二百多种,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九朵梅、莲花、韭菜花、牡丹花、藤藤花等,动物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小马花、猫脚花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有桌子花、双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子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鸳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此外还有汉字题材的“福禄寿喜”、“长命富贵”、“一品当朝”、“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主题突出,色彩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如湘西“五溪牌”土家锦与南京的云锦、广西的壮锦、云南的傣锦并列为中国四大明锦,并列为南京云锦中心陈列室收藏。        
       西兰卡普”图案尽量模仿对象的原本造型, 对外族纹样的吸收也是如此, 比如汉族纹样老鼠嫁女、双凤戏牡丹、福绿寿喜文字 (土家族没有文字, 汉族的文字也可看作是土家族的一种外来装饰纹样) 等, 都是尽量在现有编织技术的基础上尽量概括和模仿出所表现对象的形态。
       西兰卡普”另外一个引起众多学者关注的就是其饱满鲜艳的色彩配置。传统“西兰卡普” (明清以前流传下来的“西兰卡普”纹样) 配色多关系中很少或者是基本不考虑对象的原有色彩, 而是采用看似随意的色彩搭配。用现代色彩构成的眼光看这些色彩关系, 搭配的非常合理, 既有纯度对比又有色相对比, 而且色彩效果非常惊艳。
       由于古老的织造方法, “西兰卡普”纹样带有强烈的几何化特征。所有描绘对象被概括为用直线、60°斜线、90°斜线、菱形组成几何结构内, 并以对称、反复出现的形式填满整个“西兰卡普”。连续对称的韵律美、高度缜密的几何美、巧妙的图底转换, 使“西兰卡普”图案整体充满现代平面构成的感觉。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制作工艺:织前准备、织机介绍、材料、染色、倒线、牵线、穿筘、滚线、捡综、捡线、安杆、上机织造、整理。
       土家织锦的变迁不仅表现在题材图案和技艺材料的变化上, 更体现在其功能价值的转变上, 并由此引发了织锦精神文化内涵的嬗变。面对新的历史环境, 土家织锦有必要重新定位价值与角色, 实现与现代需求的有效对接, 在新的文化土壤下, 使它的内涵与价值得到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