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土家族【撒叶儿嗬】

       在鄂西山区的长阳县土家人的丧葬仪式上,总会跳起一种舞蹈——撒叶儿嗬,它是集歌、乐、舞三位一体的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民间文化领域中享有极高的盛誉,是清江中游流域土家山寨里的一朵艺术奇葩。
       自2003年始,中国政府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规模宏大的民间民俗文化保护运动在政府的倡导下迅速展开。其中,土家族撒叶儿嗬于2006年6月被收录在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归属民间舞蹈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更趋多元,会跳撒叶儿嗬的人越来越少。唯有一些中老年人仍坚守着这最原始的丧礼习俗,传承队伍的老龄化让撒叶儿嗬的传承和发展前景让人十分堪忧。从2006年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它的传承与发展就开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参与人群不断增加,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许多民间文化的研究者对撒叶儿嗬的舞蹈、音乐、文化内涵,以及所反应的民族心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解析。
       撒叶儿嗬是指土家族源远流长古老独特至令仍在流传盛行的丧葬祭祀歌舞仪式,它是土家丧葬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撒叶儿嗬”这个名字源于长阳土家族丧祭歌舞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合唱和声,究竟是何意已无人知晓。关于这种歌舞的称呼很多,汉族称之为“跳丧”,土家人称为“打山鼓”或“跳山鼓”。
       现在撒叶儿嗬受到较高的关注,在一些文章和调查报告中,也将撒叶儿嗬称为“打丧鼓”或者“跳丧鼓”。在长阳方言中,“丧”字的音调是介乎“山”和“丧”之间,当地人并没有仔细的去考究其字形。后来,一些学者在调查和走访中,有人以为是“山”,有人理解成“丧”。关于“山”和“丧”这两个字,其实都是可以的,也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土家山寨,跳丧有三种类型:一是打丧鼓,老人在外亡故,或者在外去世之后尸体被抬回入殓,村民聚集到一起,为其跳丧;二是打空丧,即因为多种原因死亡在外,尸体不在家中,或者因为天气等原因必须下葬,就只设灵堂而没有棺材,众人仍为亡者跳丧;三是打活丧,就是老人健在,但是老人乐观豁达,想体验死后众人相帮的热闹和跳丧的生动场面,所以邀请村中的人为其跳丧,或者是将老人的生日宴与打活丧同时进行,用意在为自己添福添寿。打活丧是非常少见的。
        撒叶儿嗬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击鼓叫歌,众人接歌起舞。在表演的时候,击鼓叫歌的男人就是俗称的“掌鼓师”。 掌鼓师一边击鼓,一边叫歌领唱,以鼓点指挥舞蹈,以鼓点变换曲牌。跳舞的人在灵前的空地上,每两人一组对舞,一边跳,一边和着歌。撒叶儿嗬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先民图腾、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历史事件等,反映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的回忆及其长期形成的道德意识与是非观念。因土家族世代生活在溪峒纵横、崇山峻岭的山区,长期越涧过水、攀岩背负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形成了撒叶儿嗬独特的表现风格。
       撒叶儿嗬歌词大都是为亡者歌功颂德,并用子孙成就告慰亡灵;安慰孝家节哀顺变,继承先人遗志,再创辉煌。其主旋律均在于教人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继续前进。
       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像某些目的性强的跳丧仪式那样肃穆沉重,也未对参与者提出十分苛刻的身份要求,甚至,有的人或许说不出为什么要在老人走“顺头路”时跳撒叶儿嗬,但撒叶儿嗬就这样被一代代地传承至今,这足以见得其生命力是多么旺盛,也可知清江土家族人对待生死是多么达观。在丧事场合中,毋庸置疑,这不仅是土家族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宝贵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