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土家傩戏

       土家傩戏,被人们称为“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过去在土家村寨,土家傩戏随处可见,土家傩戏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土家傩戏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一般要拜师才传法,而“绝法”绝不传一般弟子。掌坛师一般都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傩以坛为单位,每坛即为一个傩戏班,每个傩戏班有六至十二名傩戏老师,有一至两名掌坛师,其余为师兄弟或徒弟。
       傩戏,即傩坛戏,土家人称之为“傩愿戏”。它是我国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渊源可追溯到原始群居时期,曾有资料称它源于古代的巫术。它既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同时也是融文字、舞蹈、音乐、雕刻、绘画及戏剧等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古老文化艺术活动。其主要形式有三种:冲傩、还愿、打太保。土家族傩戏与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考古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美学都有交叉联系,具有很高的学术研讨价值。
       2014年07月16日,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傩戏作为一种传统戏剧,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傩戏在表演的时候,戴面具为其最为突出的特征。面具多为白杨木雕刻,其造型多在五官部位着力渲染,常以变形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其个性。面具的内容有“报福三郎”、“甘生”、“笑和尚”、“开山”、“关爷”、“判官”、“周仓”、“歪嘴老娘”、“土地”、“唐氏太婆”、“钱童”、“仙凤小姐”等。表演时,演员戴上面具,边唱边跳,旁人则以锣鼓和之。
 
       傩事活动进行的时间,一般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土家傩戏道具和服饰都很古朴,主要有裙子、法衣、牛角、司刀、牌带、马鞭、卦、令牌、令旗等。傩戏音乐有曲调、曲牌、曲式结构较固定,演唱时有徒歌(锣鼓干唱),帮腔,按“打--唱--帮--打”程式反复进行。土家傩戏表演时以丑旦对场和生旦对场居多,有民歌对唱(盘唱)形式。土家傩戏的面具是傩戏的重要器具,一般有全堂面具和半堂面具之分,面具有固定名称,如唐氏太婆、先锋小姐、甘生、秦童、开山莽将等。面具在雕刻绘制中构思诡谲异常,刀法刚劲粗犷,色调多样,形态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土家傩戏已成为宗教文化系统的一种类型,是傩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和演变中有的正脱离宗教影响进化成一种地方剧种。